华南篇
——广东地区·高明德胜楼
德胜楼建筑(佛山市高明区政府网)
沧江之源,地灵人杰。
在高明革命老区,
有一座名叫德胜楼的建筑,
历经四百余年沧桑风雨,
见证了众多革命前辈的丰功伟绩。
德胜楼始建于明万历五年(1577年),重建于清嘉庆七年(1802年),原名德星楼,在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是党组织、武装部队 领导组织开展武装斗争活动的“小司令部”,曾是开会研究战事、筹备物资的地方。后因见证革命胜利而改名为德胜楼。
走进德胜楼
德胜楼位于佛山市高明区更合镇水井村,背靠凤凰山,依山而建,原为水井村用于防御盗匪的民间碉楼。它与广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平碉楼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二者皆为中西合璧的多层塔楼式建筑,墙体厚实、窗户狭小且设铁栅,展现出坚固的防御功能,是广东侨乡文化的重要象征。
开平碉楼群(国家文物局网)
明代珠江三角洲匪患频繁,水井村作为侨乡村落,华侨汇款修建此碉楼以保护族人财产。水井村背靠凤凰山,地势易守难攻,且距离当时的政治中心较远,具有相对隐蔽性,1938年中共水井村党支部在此成立。谭宝荃等革命志士以教学研讨为掩护,将其改造为抗日武装的指挥中心,使其从传统防御建筑升级为“攻防一体”的游击据点。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水井村都是高明革命武装力量的驻扎地,德胜楼更是新高鹤地区抗日武装的一个重要据点。
德胜楼全貌(中共佛山市委宣传部)
德胜楼整体为三层碉楼,高约7米,平面呈方形,采用传统客家围楼与军事防御建筑结合的布局。其墙厚1米,射击孔覆盖360度,底层储存粮食,可支持村民长期固守。碉楼扼守村中要道,位于水井村民居与后山竹林之间,与周边竹林、民居形成“点-线-面”的防御体系,既融入村民生活,又借助地势获得良好防御性能,体现了战时据点对空间控制的严密性。内部空间紧凑合理,一层为日常起居与物资储存,二层、三层为居住与瞭望空间,逐层收缩的设计增强稳定性,也利于观察外部动态。
德胜楼细节(高明融媒体中心)
德胜楼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与精巧设计。其外墙主要采用当地特产的青砖砌筑,这种青砖质地坚硬,耐久性好,能有效抵御风雨侵蚀,砖块之间以细腻砂浆填充,保证了墙体的稳固。部分内墙与楼板则采用木质材料,木料取自周边山林,经过精心加工处理,既保证结构强度,又具备良好透气性与隔热性,使得建筑内部冬暖夏凉,舒适宜人。在防御性设计上,顶层设瞭望孔与射击口,楼梯狭窄且设暗门,便于阻断敌方进攻;外墙无装饰性开窗,减少暴露风险,这与开平碉楼的设计理念不谋而合,二者都体现了广东人民在建筑上的智慧与匠心。
德胜楼楼顶用于射击敌人的枪口处(佛山市委党史研究室)
德胜楼虽规模不及开平碉楼宏大,却同样承载着重要历史意义。开平碉楼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见证了华侨的奋斗与爱国爱乡情怀;德胜楼则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成为党组织领导武装斗争的重要据点,其顶层的瞭望孔与射击口、狭窄且带暗门的楼梯,均体现了精巧的防御设计,为革命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二者一同构成了广东独特的历史文化景观,是广东人民宝贵的文化遗产。
红色故事
德胜楼是高明地区重要革命斗争的见证者。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艰难复杂的环境中积极领导当地人民开展抗日武装斗争,展现出强大的凝聚力和领导力。1944年9月,日军入侵高明县城,当时的国民党高明县县长钟歧不但不组织抵抗,反而携家眷、官员及物资弃城而逃。途中船只搁浅,他留下枪械、文件档案、粮册等,自己坐轿逃跑,其腐败无能行径引发民愤。
面对国家危难,中共中区副特派员郑锦波和高明县特派员冯华分赴各乡村发动群众,领导武装抗日。以“借粮以度荒,借枪以抗日”的理由,将钟歧留在瑶村的枪械取出,装备抗日自卫队;同时,又将钟歧留下的档案、粮册等烧毁,带领群众把国民党设在七八个乡村的粮仓打开,为贫苦农民分粮,并带领抗日自卫队在合水旺田村两侧山头伏击犯境之日军,充分彰显了共产党以人民利益为重的宗旨意识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水井村抗日游击根据地(佛山宣传)
日军离开后,钟歧返回县城举行“庆祝光复”活动,同时对革命群众报复,拘捕相关人员。对此,中共高明地方组织在郑锦波的领导下,通过周密的策划,于1944年10月16至24日发动了一场“倒钟”运动,并成立高明县第二区联防委员会及联防总队,发布檄文,领导群众武装起义,最终攻占明城,迫使国民党广东省政府撤职钟歧。“倒钟”运动胜利后,在粤中纵队领导的具体指导下,于11月9日成立了以黄仕聪为大队长,郑锦波为政治委员的高明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共140人,隶属中区纵队,并于10日在梁氏宗祠举行成立大会。后改编为广东人民解放军第三团。
“倒钟运动”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推动了当地抗日武装斗争,生动体现了共产党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彰显了人民群众在革命斗争中的磅礴力量,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2011年,高明区投入资金翻新德胜楼,并将水井村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楼内展示着当年水井村与革命战争相关的历史人物故事与事迹,通过丰富详实的史料和生动的展示形式,向人们生动地展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让红色基因深深扎根于群众心中。
德胜楼铭(佛山宣传)
如今的德胜楼,不仅是一座承载着深厚革命历史的建筑,更是一处激发爱国情怀、传承革命精神的重要场所,在新时代继续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价值和作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参观学习,聆听那些永不褪色的红色故事,汲取奋进新时代的强大力量。
结语
德胜楼作为广东碉楼的一部分,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承载着革命的火种,激励着后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未来,德胜楼将继续发挥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成为人们铭记历史、传承精神的重要载体。
文案、排版 / 蔡怡婷
相关资料来源 / 佛山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佛山市委宣传部、佛山市高明区政府网
审核 / 陈韬澜、曾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