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篇——福建省福州市平潭区
平潭中正堂
平潭中正堂位于平潭南街,建筑为“岚城影院”故址。平潭人民游击支队以弱胜强攻打中正堂的战斗,使平潭获得第一次解放,创造了闽浙赣游击斗争史上的奇迹,是福建省全省唯一一个只靠地方游击队自身力量实现县境解放并成立人民政府的地方。
1 走进中正堂
平潭中正堂
夏日的傍晚,蝉鸣渐歇,漫步在南街的青石板路上。夕阳的余晖洒在斑驳的石墙上,给这座老建筑镀上一层金边。抬头望着那座三层高的石头房子,心中涌起一股熟悉而温暖的感觉。那是中正堂,一座承载着平潭人记忆的建筑,也是几代人记忆里无法抹去的一部分。

(俯瞰图)
(立面图)
中正堂坐东朝西,整体布局规整,前座是木石结构的三层楼房,后进则是屋架结构的礼堂,宽18米,深38.6米,高9米,建筑本体面积为793㎡,是当时县内屋架跨度最大的建筑物。前座与后进相互呼应,形成一个完整的建筑整体。
东侧立面两层,入口两侧饰有多立克式柱,上方是半圆形拱窗和出挑的阳台,带着一丝欧式建筑的典雅。

西侧为三层建筑,入口有石砌小广场,一二层之间有线脚分隔,方形窗,与辕门街相对。外立面上,依稀可见“WENHUAGUAN”(文化馆)的字样,仿佛在诉说着它曾经的辉煌。中部有中庭相连。是平潭少有的大体量公共建筑。

(立面细节)
这幢老建筑早已荒败,斑驳的墙面上攀着枯藤。残损的木质门框歪斜地挂着半扇铁门,生锈的合页在风中发出呜咽般的吱呀声。布满裂痕的玻璃橱窗后,几张泛黄起卷的电影海报依然固执地贴着,仿佛让人穿越回了那个电影稀少的年代。阿公曾说:"那会儿,新海报往墙上一贴,半条街的人都来排队。那扇小小的窗口,永远看不到售票员的脸。电影票比邮票大不了多少,红的是前排,绿的是后排,两毛钱一张。"

(内部细节)

这座建筑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最早是清朝海坛水师衙署的一部分,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海坛水师移驻海坛岛时,这里便是总镇署的所在地。1941年,日军轰炸导致衙署坍塌,直到1946年,国民政府才在原址上重建,并改名为中正堂。那时的中正堂,是平潭最时髦的建筑,屋架跨度最大,风格独特,既有古朴的中式元素,又融入了欧式的典雅。
2 红色历史
1949年4月下旬,中共闽中游击队司令部为了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作战,考虑到当时国民党平潭地方武装实力雄厚,仅机枪就有20多挺,游击队的武装配置不及敌方一个排,只能夜战近战,发挥大刀作为主要武器的威力,遂决定攻打敌主力驻地中正堂。中正堂易包围,与民房相隔,可成”关门打狗“态势,控制了中正堂就控制了县城。中央命令平潭县游击支队于5月7日前,掌握战机,消灭林荫武装,游击支队接到命令后,分析敌我双方力量,制定战斗方案。
(中正堂外宣传栏)
5月3日晚,游击支队攻治主任张纬荣,亲自到县城了解情况和布置内线工作。4日凌晨,在返回途中被林荫巡逻船发现,张纬荣负伤被捕。游击支队为了营救张纬荣,决定提前进攻县城。
5月5日晚10时,游击支队抽选117名战士,队伍由支队长高飞和副支队长吴兆英、吴秉熙率领,趁退潮穿过海滩向县城进发。此行的目标是“分割包围,各个击破”,先攻下驻扎敌自卫队、接兵连、盐缉队等150多人的中正堂。
6日1时左右,当敢死队接近中正堂南侧大门时,第一组战士吴翊成、吴聿杰、施友声、庄家祥等4人,摸黑靠近哨兵,冲向大门。敌哨兵发现动静,边问“口令",边缩内关门。吴翊成首先冲进大门,上半身被卡在门内,后继战士即用枪托撞开大门。此时敌军集中火力封锁大门,40名敢死队员奋不顾身,相继冲进屋内与敌人肉搏。敌接兵连、盐缉队,在游击支队的大刀挥舞下,个个成了俘虏。
上午11时,坐镇官井村的林荫得悉后,亲率全部私人武装反扑县城。在城北防守的游击队,依托北炮台,经过4个多小时的激战,迫敌北遁逃窜。当天傍晚,游击队将主力从县城撤回根据地,遣散俘虏,封存档案,连夜布防,抗击敌人再犯。
游击支队7日凌晨再次击溃进犯,并乘胜将其驱赶到桃花寨山(位于官井村西侧)以北。林荫反扑失败后,在国民党军"宝应"号军舰掩护下,于5月12日,逃往白犬岛。游击支队占领平潭全境。

(吴正寿《回忆平潭游击支队光辉历程》手稿)
至此,平潭全境解放,成为福建省第一个依靠地方游击队自身力量解放的县邑。5月13日,经中共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闽中支队司令部党委批准,成立省内解放战争时期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平潭县人民政府,高飞任平潭县长。
平潭人民游击支队以弱胜强攻打中正堂的战斗,使平潭获得第一次解放,缴获敌机枪9挺,步枪300余支,创造了闽浙赣游击斗争史上的奇迹。同时,对于平潭的第二次全面解放,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是原福建城工部游击队用自己力量解放的第一座县城,其意义十分重大,影响非常深远。
3 现代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平潭县人民政府将中正堂功能“一分为二”。前座作为平潭县文化馆,后功能废弃。后进的屋架结构大厅继续作为大礼堂使用,1958年8月成为县电影公司唯一发行放映场所,即岚城影院。1947年春节,平潭爱国青年曾在中正堂义演改编自鲁迅先生同名中篇小说的《阿Q正传》,这是平潭历史上最早出现的现代大型方言戏剧。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岚城影院曾陆续成为县大礼堂、文化馆······最后作为电影院使用。如今,中正堂仍是平潭的红色地标之一。

岁月更迭,
当年最时髦的建筑,
现如今只剩下这三层石头屋。
唯有斑驳的石墙、
陈旧的窗门,
诉说了曾经风云变幻的历史。
参考来源/平谭时报 平谭文旅 影像平谭
图、文、排版/何语萱
审核/陈韬澜 王文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