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篇——华中地区湖南省长沙市
新民学会旧址
二十世纪初,是各种新思想、新文化激烈碰撞的时代,也是中华民族内忧外患苦难深重的时期。
1918年,毛泽东、蔡和森等一群意气风发的湖南热血青年,怀着救国救民的豪情壮志,几经研究、探索和实践,在长沙发起成立了后来被誉为“建党先声”的进步团体——新民学会,他们在研究马克思主义、探讨国家出路时,最早提出建党理论,埋下了一颗“红色火种”。
寻踪:走进新民学会
新民学会旧址位于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岳麓山风景区内,是一座竹篱斜护的古朴农舍,5间青瓦白屋,几株香樟,石径弯弯,菜畦横纵。如果不是门口写有“新民学会旧址”的牌匾,在这个高楼林立的都市,会错觉为世外桃源。

(新民学会旧址)
新民学会旧址最初为宁乡刘氏家族的墓庐屋,1917年蔡和森举家迁入,使这座农舍转变为知识分子的居所。1938年,旧址在一场大火中被焚毁,如今的旧址是根据1984年的新建馆翻修而成。时过境迁,修缮后的新民学会旧址保留了1938年的古朴味道,还未走进旧址,门前陈列的石牌镌刻就引人瞩目,蔡畅题写的“新民学会建党先声,毛蔡寄庐流芳千古”短短十六字,高度凝练地概括了新民学会在建党历史进程中率先吹响号角的开创意义。

(石牌镌刻)
新民学会旧址融合了湘南民居风格与西式建筑元素。建筑整体采用青砖砌筑,外墙以黛瓦覆盖,色调古朴典雅,展现出浓郁的湖南地方特色。屋顶坡度适中,线条流畅,屋檐微微翘起,宛如飞鸟展翅,尽显灵动之美。这种设计不仅适应了湘南地区多雨的气候,还赋予了建筑独特的韵味。
建筑整体坐西朝东,呈"凹"字形三合院式布局,中轴对称,严格遵循儒家伦理秩序,轴线上设置堂屋,左右厢房对称分布,厨房、碓屋等附属空间退居次位,左右对称,营造出庄重而有序的空间感。
旧址内部的空间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智慧。175平方米的主体建筑通过灵活隔断实现空间多功能化:堂屋可容纳20余人集会,厢房兼具卧室与书房功能,厨房成为接待留法预备学员的临时居所。

(旧址鸟瞰图 旧址外立面)

(集会堂屋 蔡和森卧室)
探秘:老物件静诉往昔
走进屋内,古朴典雅的房间一下子让人安静下来,仿佛时空倒转,回到了那个充满理想与激情的年代。这里,是新思想的发源地,是青年们激扬文字、挥斥方遒的舞台。

(新民学会会章)

(新民学会旧址)

(萧三日记)
1918年4月14日,星期天。长沙岳麓山下,湘江西岸,春枫翠柏,花红柳绿,草木生辉,到处是生命的律动,充满了勃勃生机。蔡和森的家刘家台子,掩映在绿树草丛之中。
在蔡家的庭院和堂屋中,十四位青春焕发、风华正茂的青年相聚在这里,他们是: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萧子升、李维汉、陈绍休、萧三、邹蕴真、张昆弟、陈书农、邹彝鼎、周名弟、叶兆桢、罗章龙,和当天未到会的陈昌、周世钊、罗学瓒、熊光楚、曾以鲁、傅昌钰、彭道良一起,总共21名志同道合的三湘青年,发起组成了著名的青年进步团体——新民学会。
这样,“长沙城的先进知识分子和进步青年第一次在一个团体里组织起来”,汇合了一批青年精英,后来发展到70多名会员,都是值得一数的风流人物。或许,当时新民学会成员们并没有意识到创会的深远意义,为他们的聚会忙着烧菜做饭倒茶的蔡和森的家人葛健豪、蔡畅、刘昂等人可能更不知就里,但是中国百年来翻天覆地的历史,充分证明了新民学会改天换地的力量和价值。

(蔡和森给毛泽东、陈独秀的书信)
蔡和森在1920年8月13日、9月16日、1921年2月21日先后三次给毛泽东、陈独秀写信,系统地阐述了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创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蔡和森认为在中国也可按照布尔什维克党的建构模式办,在建党初期也可将宣传、教育、调查合在一起,尽力使领导机构精简灵活。蔡和森是最早、也是第一个完整提出中国共产党全称的创始人,也是第一个系统提出建党理论的理论家。

(湘江评论)
新民学会成员以诗为载体,传递着各自深刻的思想。毛泽东在《送纵宇一郎东行》中,将对罗章龙的期许与家国宇宙的宏大抱负融入诗里,借“鲲鹏激浪从兹始”,鼓励友人胸怀壮志赴日求学,展现出改造世界的壮志豪情。蔡和森的《少年行》,在面对洞庭湖的壮阔时吟出“世乱吾自治,为学志转坚”,表达出在乱世中坚定求学、寻求救国之路的信念。这些诗作或言志,或抒情,都凝聚着新民学会成员对国家前途的思考和为理想奋斗的精神。
(激荡:沉疴难阻少年志)
放眼20世纪初的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现状促使当时的年轻人为“道路”问题而努力探索。类似新民学会这种由抱有爱国之情、忧国之心、救国之志的青年组成的团体不止一个,比如正在天津南开学校就读的周恩来,和马俊、郭隆真、邓颖超等人发起组织了觉悟社。
新民学会是当时汇聚人才最多、组织最为严密、影响最大的一个。其中许多成员都是中国共产党最初的党员,堪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重要源头之一。
(部分新民学会会员长沙留影)
1920年,长沙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在新民学会基础上诞生,新民学会因此被誉为“建党先声”。1921年1月1号,新民学会在潮宗街上的文化书社召开会员新年大会。经过连续三天的热烈讨论,会员们用“起立”表决方式最终确定 “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学会共同目的,选择“激烈方法的共产主义”,把新民学会的大多数会员引上了选择马克思主义理想的道路,为中国社会的改造和建设而努力奋斗。

(新民学会开会场景复现)
至此,新民学会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到1921年新年大会时发生了质的飞跃,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特别是在湖南建党方面,做了思想和组织两方面的最好准备。若干年后,美国记者斯诺在陕北的窑洞里记下了毛泽东对新民学会的评价:“(新民学会)后来成为对中国的国事和命运产生广泛影响的一个学会”。
回望: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新民学会建立至今已逾百年,这一百年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过百年奋斗,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接续奋斗的光辉历程。

文字/杨瑞华、黄晓波
排版/李海辉、黄晓波
相关资料来源/中国红网,长沙市委党史研究室
图片来源/中国红网、中国日报网、央视新闻
审核/陈韬澜、陈睿喆
文字/杨瑞华、黄晓波
排版/李海辉、黄晓波
相关资料来源/中国红网,长沙市委党史研究室
图片来源/中国红网、中国日报网、央视新闻
审核/陈韬澜、陈睿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