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当前位置: 首页 >> 师资队伍 >> 建筑系 >> 正文
李 渊
发布时间:2015年06月15日 07:03 点击数:

窗体顶端

李渊 教授,博导

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建筑系

Email:liyuan79@xmu.edu.cn

 

个人简介

李渊,男,1979年生,湖北荆门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建筑系副主任,福建省地理学会副理事长,曾挂职厦门大学教务处副处长一年,鼓浪屿管委会规划处副处长一年、鼓浪屿管委会党工委(协助分管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一年。主要从事GIS+(建筑、规划、遗产、旅游、人文等)交叉学科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球科学部学科评审组会议评审专家,入选2024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top1%名单。主持1门国家级一流本科线上课程、2个教育部主题案例、1个省级虚拟教研室、1门校级AI深度赋能课程教学改革创新课程、1本住建部十四五教材和厦门大学数字教材,参与3个教育部虚拟教研室的建设。2022年被评为高校GIS创新人物,2023年获得第三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新工科正高组一等奖,2025年入选厦门大学南强教学名师奖励计划。近年来,致力于“数智时代的教学创新与智慧教学”“数智时代的鼓浪屿文旅融合实践”“人工智能在教学和科研中的典型应用”“大数据时代的城市更新与精细化治理”等领域的前沿探索,联合创新型企业全新开发了元宇宙科研与教学平台。

 

教育背景

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工学博士,2004-2007年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工学硕士,2001-2004年

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工学学士,1997-2001年

 

工作经历

2018-至今,厦门大学,建筑系,教授

2023-2024,厦门大学,教务处(挂职,副处长)

2020-2021,鼓浪屿管委会党工委(挂职,协助分管文化遗产保护相关工作)

2016-2017,鼓浪屿管委会规划处(挂职,副处长)

2013-2016,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博士后

2013.6-7月,香港大学,城市规划系,访问学者

2010-2018,厦门大学,城市规划系,副教授

2010-2011,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规划系,博士后

2007-2010,厦门大学,城市规划系,助理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遗产感知与空间智能

空间基因与价值挖掘(历史:人文地理)

空间感知与时空行为(当下:行为地理)

空间智能与模拟优化(未来:计算地理) 

 

主要教学课程

本科生:《国土空间规划信息技术》(国家一流本科课程)、《环境行为学》(校级一流本科课程)、《GIS与数智时代的文明互鉴》(全校跨专业通识课)

研究生:《建筑遗产保护专题》(福建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主持的在线教学资源

1. 国家级一流线上课程:城乡规划新技术GIS应用

https://www.xuetangx.com/course/xmu08281005443

2. 厦门大学跨专业通识课程:GIS与数智时代的文明互鉴

https://www.xueyinonline.com/detail/250528433 

3. 厦门大学一流线上课程:环境行为学

https://www.xuetangx.com/course/xmu08281008253

4. 福建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筑遗产保护专题

https://www.xueyinonline.com/detail/250124999 

 

 出版专著教材

《环境行为学实践教程》,建工出版社,2024

GIS技术应用指南》,建工出版社,2021(住建部“十四五”规划教材)

《城乡规划CAD应用指南》,厦门大学出版社, 2019

《基于RS的城市环境量化分析-遥感技术厦门应用》,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

《基于GIS的景区环境量化分析-以鼓浪屿为例》,科学出版社,2017.

《基于GPS的景区旅游者行为分析-以鼓浪屿为例》,科学出版社,2016

 

期刊论文(近5年)

Research on Spatial Perception in Virtual Historical Streets Based on Eye-Tracking and Physiological Sensing Data. Landscape Architecture Frontiers,2025,13(2):40-55.

基于图像阶梯访谈的遗产地旅游者价值追寻路径研究——以鼓浪屿为例.旅游学刊,2025,Online.

How to realize large-scale outdoor thermal comfort (OTC) studies? A systematic review based on OTC characterization, methods and research trends, Frontiers in Sustainable Cities-Climate Change and Cities, 2025, Online. SCIQ1

The Role of Psychological-Physical-Physiological Factors in Decision-Making Behavior under Disasters: Insights from an experimental study in Gulangyu [J]. Journal of Urban Technology, 2025,32(2):31-62. SCI,Q1

How to classify microclimates more validly and finely? A novel method for mapping local climate zone (LCZ) on micro-scales,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Vol 120,106165. SCI,Q1

Study on the gene mapping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historical buildings influenced by multiculturalism: A case of Gulangyu, China,Frontiers of Architectural Research,2025,online. SCI,Q1

虚拟旅游空间记忆匹配性与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眼动实验和认知地图的分析,旅游科学,2024,38(10):39-61.

What is the outdoor thermal comfort (OTC) threshold in Gulangyu, China: An empirical study. Urban Climate,2024,Volume 56,102086. SCI,Q1

Evaluating tourist perceptions of architectural heritage values at a World Heritage Site in South-East China: The case of Gulangyu Island,Journal of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Management,Volume 60, September 2024, Pages 127-140. SCI,Q1

现代信息技术与文旅融合新途径.旅游学刊,2024,39(1):11-13.

基于街景图像的旅游地街道空间视觉品质评价方法[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24,26(02):352-366. EI.

遗产价值视角下旅游者空间感知与计算研究综述.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24,26(02):274-302. EI

A review of the tools and techniques used in the digital preservation of architectural heritage within disaster cycles. Heritage Science, 11, 199 (2023). SSCIQ1

多团队协同背景下的HBIM理念在建筑遗产保护工程应用策略,工程管理学报,online,2023, EI.

空间视阈下移民聚落社群重构的内隐性及形态特征研究——以英属海峡殖民地槟榔屿华侨聚落为例.世界建筑,2023,No.396(6):38-44.

A novel outdoor thermal comfort simulation model for heritage environments (OTC-SM-HE): Verify the effectiveness in Gulangyu, China.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2023, 242: 110568. SCIQ1

响应区域洪涝灾害的城市公园系统规划与建设研究——解读纽约城市公园系统的构成模块、建设统筹与执行策略. 中国园林,2023,39(4):77-83

3D LiDAR and Multi-Technology Collaboration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Built Heritage: A Review.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 and Geoinformation, 2023.SCIQ1

Research on The Spatial-Temporal Pattern and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 of Tourism based on Mobile Signaling and POls Data: A Case Study of Xiamen City, Southeast,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2023.SSCIQ1

基于街景图像的旅游地街道空间视觉品质评价方法.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22.EI

基于多源数据的旅游者视觉行为模式与感知评估方法.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22,24(10):2004-2020.EI

文化遗产地商业街道空间视觉吸引力及其感知的影响因素研究——以鼓浪屿龙头路为例,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22, 37(2):114-121.

海岛型旅游地空间形态对旅游者行为的影响研究——以福建省5个旅游岛为例.旅游学刊,2022,37(06):27-42.

Spatial evolution path of historical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ctor network: a case study of Gulangyu island. Heritage Science. 2021.SCIQ1

A Method of selecting potential development regions based on GPS and social network mode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ourist Behaviour,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2021, 26(2): 183-199.SSCI,Q1

基于空间图式与空间句法的跨文化居住空间隐性要素归因——以历史国际社区鼓浪屿八卦楼为例,中外建筑,2021,5:11-17

历史建筑空间再利用之句法解析——以鼓浪屿八卦楼为例, 建筑遗产, 2020, 3: 88-93.

基于有序Probit模型的遗产地居民步行环境满意度研究——以鼓浪屿为例,中国园林,2020,36(11)90-94.

基于绿视衰减曲线的历史街区步行环境绿视感知评价:以厦门市中山路同文片区为例.风景园林,2020,27(11):110-115.

基于摄影照片与眼动实验的旅游者视觉行为分析——以厦门大学为例,旅游学刊,2020,35(9):41-52.

Modeling the perception of walking environmental quality in a traffic-free tourist destination, Journal of Travel & Tourism Marketing, 2020, 37(5): 608-623. SSCIQ1


教学论文

基于知识图谱与AI的教学创新与智慧教学——以打造 GIS 专业课、通识课、课程群的渐进式探索为例,中国建筑教育,2025,录用待刊.

道器相融:从技能到思维到融通——厦门大学“国土空间规划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创新与实践,中国建筑教育,2023,(01):167-172.

基于数字技术的《环境行为学》教学改革研究,中国建筑教育,2022,(28)22-26.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基于SPOC翻转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中国建筑教育,2019,20:25-31.

 

国家级科研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海洋石刻遗产的GIS数据库建设与遗产价值数智化阐释,主持,2024-202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遗产价值视角下的旅游者者空间感知评价与优化研究,主持,2022.1-2025.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行为分析的景区人流模拟与空间优化—GPS与问卷结合的研究,主持,2017.1-2020.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面向实际车道的三维寻径导航方法研究,主持,2009.1- 2011.12.

 

其他科研项目与工程设计(近5年)

厦门市社会科学院科研课题,鼓浪屿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研究,主持,2023.3-2023.10

鼓浪屿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 八卦楼、美国领事馆旧址以及英国领事公馆旧址三维扫描服务项目,主持,2022.8-2023.8

厦门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山路片区50年以上建筑普查甄别专项规划,主持,2021.1-2021.6

厦门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思明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及近期项目策划,主持,2020.8-2020.12.

 

科研&设计获奖

2022年《公路交通数智化关键技术与工程化应用》获测绘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本人排名第7)。颁发单位:中国测绘学会。

2021年《建筑遗产BIM(HBIM)管理平台设计研究—以鼓浪屿八卦楼为例》获2021年信息技术服务业应用技能大赛建筑信息模型(BIM)赛项二等奖(本人排名第1)。颁发单位:中国信息协会。

2019年《大数据环境下高精度道路地图众包测绘与动态更新技术》获教育部优秀成果科技进步一等奖(本人排名第6)。颁发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9年《基于GPS的景区旅游者空间行为分析-以鼓浪屿为例》获文化和旅游部优秀研究成果(旅游类)二等奖(本人排名第1)。颁发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2019年《基于GPS理解旅游移动性:下一步去哪里?(英文)》获文化和旅游部优秀研究成果(旅游类)一等奖(本人排名第3)。颁发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2017年《车道级导航模型与精细道路数据众包获取技术》获测绘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本人排名第3)。颁发单位: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学会。

2016年《嘉兴市多规合一》获浙江省优秀规划项目评选一等奖(本人排名第5)。颁发单位:浙江省城乡规划协会。

 

指导学生竞赛获奖(近5年)

基于“心理-物理-生理”综合感知实验的风险决策行为研究——以鼓浪屿为例,第四届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国际会议优秀论文二等奖(指导教师),2024

三忆下楼——基于空间叙事的下楼镇红色教育旅游规划与建筑设计,2023年第二十一届亚洲设计学年奖优秀奖(指导教师)2024

文化遗产地旅游者视觉行为与空间感知模式研究——以鼓浪屿为例,2024年中国地理学会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青年优秀报告(指导教师),2024

教界元游——web3.0背景下轻量化教育元宇宙共创平台,宝太杯厦门大学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铜奖(指导教师),2024

与古为新——基于公共生活与集体记忆的历史街区文化集市设计,第十四届园冶杯大学生国际竞赛课程设计二等奖指导教师2023

《云学》元宇宙世界中的文化遗产教育平台,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福建赛区特等奖(指导教师),2023

基于眼动实验与认知地图的虚拟旅游空间记忆研究——以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为例,第十八届挑战杯厦门大学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指导教师),2023

以剧本杀为载体的遗产旅游交互式产品设计,第十二届西湖城市学金奖征集,十佳点子(指导教师),2022

从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到实施管理——鼓浪屿遗产保护的实践与思考,第二届福建省“人居环境”研究生设计竞赛论文类佳作奖(指导教师),2022

博物馆旅游者深层次动机与价值需求研究——以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为例,第二届福建省“人居环境”研究生设计竞赛论文类三等奖(指导教师),2022

流域地方性景观:沿九龙江的城邑营建及街巷格局演变,第二届福建省“人居环境”研究生设计竞赛论文类一等奖(指导教师),2022

海丝云——基于海丝星座的遥感应用服务,第七届福建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指导教师),2021

意动云游——后疫情时代下基于3DGIS和HBIM的文化遗产地数字化虚拟漫游,2021年中国研究生智慧城市技术与创意设计大赛下厦门大学选拔赛一等奖(指导教师),2021

情景交融人岛共生——黄官岛数字海岛概念设计方案,厦门大学2019年度本科生优秀论文奖(指导教师),2020

基于GPS的景区旅游团时空行为特征研究——鼓浪屿实证案例,第四届厦门大学本科生创新创业年会优秀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指导教师),2020.


指导研究生硕士论文(省优秀硕士论文)

面向街景感知提升的旅游者视觉偏好特征与街道空间优化研究——以鼓浪屿为例,2023,福建省优秀硕士论文(指导教师)。颁发单位:福建省教育厅。

旅游社区旅游者和居民的空间冲突评价与优化策略-鼓浪屿实证研究,2018,福建省优秀硕士论文(指导教师)。颁发单位:福建省教育厅。

旅游者时空行为及景点选择影响因素探析—以鼓浪屿为例,2017,福建省优秀硕士论文(指导教师)。颁发单位:福建省教育厅。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旅游线路设计方法——以鼓浪屿景区为例,2016,福建省优秀硕士论文(指导教师)。颁发单位:福建省教育厅。

 

教学改革与教学成果(近5年)

2024年《建筑遗产的人因感知、空间优化与价值认知提升——以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为例》获中国专业学位案例中心2022年度主题案例结项证书。颁发单位: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心。

2024年《基于数智技术的建筑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获2023年福建省高等教育改革与研究项目(重点项目)。颁发单位:福建省高等教育研究院。

2023年第三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建筑遗产保护专题 (本人排名第一)。 颁发单位:福建省教育厅。

2023年首批省级虚拟教研室建设点“面向建筑遗产保护的数智技术课程群虚拟教研室” (本人排名第一) 。颁发单位:福建省教育厅。

2022年《基于翻转混合式教学的建筑类新工科人才培养方法创新与实践》获得福建省本科高校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立项(本人排名第一) 。颁发单位:福建省教育厅。2021年《面向建筑类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城乡规划新技术GIS应用》教学改革成果》获第三届全国高校GIS教学成果奖二等奖。颁发单位: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教育与科普工作委员会

2020年《城乡规划新技术GIS应用》获得国家一流课程认定(本人排名第一)。颁发单位:教育部。

 

教学比赛获奖和荣誉

2025年入选厦门大学南强教学名师奖励计划。颁发单位:厦门大学。

2023年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新工科正高组。颁发单位: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2023年福建省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第一名颁发单位:福建省教育厅。

2022年厦门大学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第一名。颁发单位:厦门大学。

2018年厦门大学翻转课堂教学比赛一等奖第一名。颁发单位:厦门大学。

Top